.黑料不打烊,[吃瓜] 翻译|《黑料》_《黑料不打烊》搬运

泥人:一抔泥土造神韻

2024-12-06 09:38    淮北新聞網(wǎng)

 

 

 

 

一團黃膠土,被一雙骨感有力的手反復揉搓擠捏,再輔以刻刀的精雕細琢,逐漸呈現(xiàn)出人物的形態(tài)、面貌,甚至有了表情和個性……

提起泥人,人們會想起天津泥人張或無錫惠山泥人。其實淮北本地就有自己的泥人,淮北泥人還是安徽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呢,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至2200多年前,在杜集滂汪出土的“漢代·撫琴俑”就是證明。

經(jīng)考證,明末清初,從北方逃荒至臨渙、鐵佛、宋廟一帶手藝人,用澮河兩岸黃膠土,通過夸張的構圖和造型制作出“淮北彩塑”即“淮北泥人”出售,維持生計。由于這些藝人原先大都是畫家,泥人作品中或多或少地融入了自身的審美觀,使得淮北泥人具有一種獨特的“文人意趣”,在生動的泥塑形象之外還有種意境深遠、耐人尋味的感覺,讓淮北泥人頗具特色。

中國著名的工藝美術大師常天平曾評論淮北泥人:“粗看像北京泥人,細看起來又不然,有天津的味道。”

李建東,土生土長的老濉溪,是“李氏泥人”雕塑技藝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傳承人。54歲的他與“泥娃娃”已相伴40年。

來到李建東位于濉溪老街民俗泥塑藝術館,仿佛走進一個鮮活小社會。展架依次有序擺放著大大小小近百尊泥塑作品,這些作品人物神情狀貌各異、形態(tài)樸實憨厚:滿臉堆笑的“老頭老太”、陽光清純的“少先隊員”、走街串巷的“貨郎商販”……一組組不同人物間的情景交融,形象再現(xiàn)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百姓生活原貌。駐足觀之,作品身上濃濃的鄉(xiāng)土氣息,瞬間引起觀者共鳴,充滿回憶感,讓人不禁驚嘆:“沒想到淮北也有這么好看的泥人工藝!”

“‘李氏泥人’傳承譜系有據(jù)可循的歷八代,上門外師傳四代,至李氏,門內(nèi)師承傳四代。”在泥塑藝術館,李建東放下手中的活,坐在我身旁。

在李建東的講述中,時光恍如穿越百年。李建東的祖輩是民國淮河流域塑像名師王鳳嶺關門弟子。

祖輩得到大師真?zhèn)骱螅_始潛心鉆研;在清苦中“修行”,在孤獨中摸索,最終形成了自成一派的“李氏”風格。泥塑以小巧簡練、夸張變形、淳樸明快見長,保持著“高如筷”的藝術風格。這些泥人小的只有兩三厘米高,大的也不過三十多厘米,“妙在似與不似之間”,與天津泥人張、無錫惠山泥人有明顯不同。在題材上,多反映群眾的現(xiàn)實生活和歷史典故,勸善向道;在構思上,追求匠心立意,強調(diào)情趣;在色彩上,追求裝飾效果,“三分塑七分彩”;在形式上,著意夸張,于對比中求整體。

“手藝人的人生很慢,做好一件事就得一輩子,泥塑就是我的愛好。”李建東出生在泥塑世家,從小耳濡目染培養(yǎng)了他的藝術底蘊。兒時,他常捏一些造型簡單的人物、花草、小動物,跟玩伴們“炫耀”。

看到兒子一腔熱情,父親李正卿將自己的泥塑手藝一點點傳授給他。

藝人塑泥造物,講究鑄形塑魂,要把握好每分每寸,否則差之毫厘,謬以千里。父親時常告誡李建東,要靜得下心神,耐得住寂寞,才能守得住這門手藝。

在父親的熏陶和教導下,十七八歲出頭的他,就已經(jīng)能制作泥塑賺錢貼補家用了。

在業(yè)內(nèi)人眼中,要在泥塑事業(yè)有所成就,除了努力與天分,更重要的是耐得住清貧。與很多藝術類工作相比,做泥塑入門難、收入低,要抵得住外界諸多誘惑,并非易事。“手捏三年,雕塑三年,十年下來才剛覺入了點門。”李建東說,土本有靈,塑之為藝。能在泥塑路上不忘初心,是因為對家鄉(xiāng)泥土愛得深沉。若問他為何深愛這“泥土”?其妹李繪娟代答簡潔而堅定:熱愛、逐夢、回報。

經(jīng)過十多年潛心學藝,李建東逐漸成為一方泥塑名匠。他的作品兼收并蓄、博采眾長,不斷汲取民間藝術營養(yǎng),形成莊諧互補、形神兼具的藝術風格,一時名聲大噪。在國家、省市工藝美術展上屢獲大獎。

成名后,李建東依然對泥塑有著特殊情結。他買來各種塑像反復觀察,人物的一顰一笑、一個眼神,他都認真揣摩。

應我們所求,李師傅現(xiàn)場制作了一個“簡單”的泥人。從拿起泥巴那一刻起,他注意力全部轉(zhuǎn)移到手中,不假思索,動作既穩(wěn)又快,一番等待后,原來塑造的是“鐘馗”的頭部形象:虬髯遒勁,豹頭環(huán)眼,神態(tài)飽滿,惟妙惟肖。

“我沒什么文化,作不出詩文,但我能用泥塑表達追求和情感!”李建東把泥人托在手心說,鐘馗是造像里很特殊的人物,給人感覺剛毅、勇猛又善良,他很喜歡。它會警示他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。

塑其形,繪其色,摹其神,老藝人們一捏一技間幻化出各式人與物,在泥與彩中造出神奇世界。他們口碑相傳的泥人制作工藝流程,歸納起來為“捏塑十八法”——印、搓、捺、摘、捏、推、拉、扳、剪、包、鑲、拍、格、滾、擼、挑、捻、搓。制作工具也簡單,竹簽、批鏟、刻刀、筆筒等都是基本工具。作品成型后,要經(jīng)過陰干、打磨才算完成。

時光荏苒,昔日少年已年過半百。李建東并不喜歡被人叫作“師傅”,他喜歡別人稱他為“匠人”,他覺得自己只是恪守祖訓、遵從內(nèi)心,用盡一生去做好一件事。

初心易得,始終難守。傳統(tǒng)文化要傳承,為大眾所接納,離不開創(chuàng)新。逐夢路上,李建東用探索“開道”,鍥而不舍創(chuàng)精品。他將泥人作品融入家居擺設,讓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實相融合、歷史與未來相碰撞,設計出色彩鮮艷、嬌小玲瓏的文創(chuàng)商品,極具時代和生活氣息。有人說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,3D打印能輕松做出逼真的模型,但在李建東看來,藝人的手是有溫度的,每件作品都蘊含思想與情感。“我也會嘗試引入數(shù)字化藝術,讓泥人增添智慧的雙翼。”他堅信,淮北泥人能守得住經(jīng)典,也能做得了網(wǎng)紅。

現(xiàn)如今,李建東的兒子李翔二十七歲,已熟練掌握“李氏泥塑”技藝,大到幾米高的巨像,小有長不盈寸的精雕,信手拈來,摶的形神俱佳。

傳者、承者、相生、相成。憑借“五十年不變色。一百年不變形”的獨特技藝,李建東將時光揉進泥土里,用一份匠心守護一份摯愛。

厚植文化底蘊,精湛一技之長,鍛造工匠精神。李建東堅信,匯聚熱愛、逐夢、回報之力,淮北泥塑一定能經(jīng)得住時代大考,奏響本土泥韻的非遺新曲。

 

通訊員    小亮/文   朱黎明/攝

 

    視頻新聞
    Copyright ? 2016 - 2020 canson5858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    皖ICP備14005324號-2 皖網(wǎng)宣備07004號 皖公網(wǎng)安備34060002020003號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4120210006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11232006
    版權所有:淮北市傳媒中心